一些惟利是图的企业为宣传自己的补钙产品,宣称通过食补已不能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提出全民缺钙、全民需集中补钙的口号。中国消费者协会警示消费者,不要被有些广告误导——
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为宣传自己的补钙产品,宣称通过食补已不能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提出全民缺钙、全民需集中补钙的口号。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此发布消费警示,补钙须防误区。
误区之一:广告铺天盖地,宣扬全民缺钙,人们补钙跟着广告走。然而我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毫克,青少年及孕妇钙摄入推荐量为1200—1500毫克。我国居民摄钙量地区间的差异很大,牧业区人群以及豆制品摄入量较高地区人群的钙摄入充足,蛋奶摄入较多的城市人群及沿海食用鱼类较多的人群钙摄入也较充足,而内地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以米面菜为日常主食的人群钙摄入量偏低,每日摄钙量为400毫克左右,并非人人缺钙。
误区之二:在商场、药店通过仪器的简单测试就能确定是否缺钙。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场、药店中,部分补钙产品生产厂家在免费为消费者测钙,很多被测试过的人都发觉自己被判定为“重度缺钙”,继而在测试人员的推荐下购买某种钙保健品。
误区之三: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暗示人们,必须通过吃钙保健品才能迅速补钙。
误区之四:补钙产品越贵,含钙量和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据调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补钙品,以含纯钙质每克计,零售价格从几角钱至20余元不等。巨额的利润和竞争带来的是广告大战。有的补钙品广告使一般人以为服用了该种钙产品,钙质就会像水泥一样一层层“粘”到骨头上。
误区之五: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误区之六:强调儿童也必须通过服用钙保健品补钙。很多家庭受广告宣传影响,担心食补的钙摄入量仍不够,便刻意给孩子服用补钙产品。
误区之七:补钙首选含维生素D的产品。根据医学原理,人体皮下脂肪内含有的活性物质在阳光作用下也能转换成维生素D,过量摄入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生成,甚至造成体内积蕴中毒。
人体是否缺钙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是峰值骨量,即在35岁左右时人体骨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骨量时钙的含量,它又由三种因素所决定,即遗传的因素、补钙的因素和身体锻炼的因素;二是钙流失情况,它也由三种因素所决定,即钙的补充、钙的流失量以及生活习惯,如嗜烟酒、咖啡、茶、可乐,盐摄入量过高,少吃肉或吃太多肉都可导致钙的流失。针对以上误区,中消协郑重警示消费者:
一、应加强对广告宣传的理性思考,对补钙商品有正确的认识。不应被各类响亮的补钙商品名称所迷惑,在营养学领域这些名称多数不存在。
二、不要听信某些钙保健品的夸大宣传。目前人体对补钙产品中钙的吸收率仅在30%左右,并不存在所谓的“95%”的吸收率。
三、提倡合理地改进膳食结构,尽量从天然食品中获取钙。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特别是牛奶,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克,便能提供钙300毫克;再加上膳食中其他食物供给的300毫克左右的钙,便能完全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
四、消费者判断自己到底缺不缺钙应该去正规医院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试仪”的检测,商场、药店里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测人体手臂的尺骨和桡骨,而人体钙流失的主要危害是造成腰椎和胯骨的缺钙,因此这种测试并不准确;同时这类仪器又是放射源,其辐射对被测试者有一定影响。
五、对于老年人、育龄妇女、青少年等钙需求量较大的特殊人群,可根据自身需要适量服用钙产品。专家们的意见是,市场上流通的补钙产品都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检验认定,其品质没有太大区别,贵的不一定就好。
六、补钙并非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人体的实际吸收率。每次服用元素钙超过200毫克时,就会使吸收率降低。
七、对于老年人来说,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和服用补钙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内分泌失调、维生素D活力下降、运动量减少、盐摄入量过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因此需要通过医生检查确定自己是否缺钙。
八、儿童补钙应以食补为主。据专家研究发现,儿童过量服用钙制剂,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对有缺锌症状的儿童进行补钙时,应以食补为主。
九、服用添加维生素D的补钙剂过量,会产生积蕴中毒现象。由于人体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人同时既缺钙又缺维生素D,部分人长期服用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形成,或是引发维生素D大量摄入而积蕴中毒现象。
十、患有疾病者补钙时要慎重。对于心脏病人,许多临床医生都提倡采用高钙饮食,以降低血压,维持心脏功能;然而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补钙不当,也会因钙沉积而引发人身意外。
十一、补钙的同时注意与户外运动相结合,经常沐浴阳光,可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不吸烟,少饮酒,饮用咖啡、茶、碳酸饮料等要适量,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十二、呼吁社会各新闻媒体密切关注补钙问题,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补钙问题;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补钙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补钙保健观;呼吁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钙保健品的监管,查处虚假、夸大宣传,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进一步规范补钙制品行业,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